Page 30 - 康復治療——中西薈萃科研
P. 30
健身氣功的歷史

健身氣功的由來要追溯到公元前。行氣玉佩銘及引導圖這兩件 70 年代
發現的古代文物,證明了中國人很久以前已經運用健身氣功來強身健體及
延年益壽。行氣玉佩銘是戰國時期最早關於吐納的紀錄,而引導圖則是漢
朝最早關於健身氣功的插畫。氣功的發展及其益處被廣為流傳是因為它跟
一些著名歷史人物有關,華佗就是其中之一(Ng, 2009),他在兩漢時代
創立了第一種氣功「五禽戲」。

魏晉南北朝時期有內修外養概念,開始出現一些可治病的功法。隋唐
時期氣功廣泛應用在醫學上。從宋朝開始,文人學士開始研究氣功。兩宋
金元時期,興起以靜為主的氣功,受到士大夫階層的文人學者歡迎。明清
時期氣功發展至一個新高潮,更廣泛地應用在醫學上,大眾覺得氣功易於
傳播,受到社會重視。大量氣功養生法被編制成書出版,養生方法被總結
推出,武術氣功也有新的發展。

國家體育總局在 2000 年將健身氣功概念界定為以形體活動、呼吸吐
納及心理調節為主要運動形式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並在 2003 年將健身氣
功納為體育運動項目之一。近年有不少治療師開始將氣功加入康復運動中。

健身氣功的種類

健身氣功主要分為靜功及動功,其下包括很多不同種類的功法。靜功
是指在練功時肢體不動的功法,雖然在外看來沒動,卻是透過呼吸及意念
去推動血氣運行。靜功包括站樁功、內養功和坐禪等。動功則是指呼吸與
肢體活動配合的功法,用肢體來引導內氣運行,追求外動內靜。動功包括
易筋經、五禽戲、六字訣、八段錦、十二段錦、馬王堆導引術和太極養生
杖等,其中易筋經、五禽戲、六字訣及八段錦較為普及。

易筋經

易筋經是指改變筋骨的方法,據說由紫凝道人所創,一共十二式,風
格綿緩,能幫助鍛鍊身體、強化肌腱及骨骼。每式動作都能令上肢、下肢
和軀幹伸展,促進全身血液循環。

32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